装备智能化转型

发布日期:2020-12-03 17:11:07来源:未知浏览次数:

政策导向对企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上下游产业合作关系能够促进新能源装备智造过程中上下游企业的交流,并对企业能力产生直接影响,行业竞争迫使企业寻求相对优势,使企业之间存在经营差异。通过图8可以观察到,外部环境一定程度上对新能源装备智造发展产生负向作用。存在依靠非市场化手段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甚至出现侵权获得收益的情况,形成了不公平的行业竞争;创新求变企业却因不公平行业竞争导致应有的创新收益难以显现,加之新能源装备智造具有高风险、生产周期长等特征,致使制造商创新投入的变现期长、利润不稳定,压制新能源装备智造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企业能力建设是新能源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企业能力建设应围绕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行。
同时,智能化转型必须基于信息技术对生产任务与员工进行数字化集成,以装备制造环节智能化转型为中心,对流水线、工厂、职能部门进行信息化协调整合,同时将信息互通向前延伸至运行场景勘察论证、装备研发设计、定制化解决方案等任务,向后延伸至设备安装、运营、维护等任务,最终实现物理实体与任务及信息在整个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加速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由传统生产制造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管理水平通过提升企业能力促进智造发展。从企业实际经营角度考虑,智能化管理水平是装备制造资源及供应链总体整合效率的体现,是建立在制造技术应用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以全局控制力和精确制造决策为主,但直接作用不够显著。其对新能源装备制造的智造转型影响更多的来源于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信息管理能够快速收集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供决策层参考,帮助其做出科学决策;组织管理能够根据上下游产业合作或行业竞争形势实现企业内部模块化的快速重构或虚拟组织合作关系快速重构,以适应多变的个性化新能源装备生产任务,过程管理为新能源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内的上下游企业合作搭建高效的互联平台,保证异质性制造任务在企业间的协同配合,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效率损失,如出现工期延误、装备精度不佳等事故。
装备智能化化
主要研究结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表明:外部环境、企业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影响新能源装备智造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外部环境在直接影响智能制造的同时间接影响智能制造,管理水平间接影响智能制造,企业能力作为二者中介变量传递其影响效应,同时对智能制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部环境从政策环境、产业合作和行业竞争三个方面对新能源装备智造发展产生直接负向影响。政策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智能制造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及关联的广泛合作使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得到了充分的决策信息,不仅增强了决策有效性,也对企业能力的弱点产生更清晰的认知。同时,产业合作动态性的增强加剧了同质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从而增加智造化投资风险。企业能力建设是新能源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对智造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是新能源装备智造发展的源泉,数字化集成直接影响着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而广泛实现互联互通是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的最终目标。企业智能制造创新、智造技术集成架构、信息化互联受政策倾向性、产业环境和行业竞争性等变量的影响,即外部环境影响企业智造化能力建设,进而间接影响新能源装备智造化转型进程。智造化管理水平主要包括过程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间接影响智能制造。组织管理可根据上下游产业合作或行业竞争情况变更组织结构适应新能源装备智造发展的需要,信息管理可快速收集信息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过程管理可保障新能源装备智造的合作过程中沟通顺畅。4.2主要研究启示根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研究结论,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新能源装备智造化的相关政策建议:从智造发展外部环境方面来看,政府决策部门应明确新能源装备智造发展的重点以及政策取向,把控新能源装备智造发展影响因素变动趋势;产业组织应建立并提供有效的合作平台,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保障新能源装备智造发展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有关行业部门应引导企业在智造发展过程中提供具有一定差别的产品和服务。
从增强企业自身能力方面来看,应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多种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以科学手段进行技术预测,确立技术创新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应打通ERP系统与MES系统的割裂,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物联网技术实现新能源装备智造化全流程的高度透明化,建立云平台对生产信息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实现各业务环节高效协同、提升智造效率;企业应关注扩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面,实现工厂级、企业级乃至联盟级的互联互通,将市场、用户、智造资源有效关联,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行高效率的差异化生产。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来看,智能制造的数字化管理能力解放了人力管理资源,因此,企业应将传统智能管理活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逐步替代,将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减少层级结构并向扁平化转型,进而压缩内部信息传递链,实现信息快速传递的同时减少信息失真;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科学管控内部信息传递通道,确保信息能够被及时准确地传递;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沟通制度,及时发现企业中资源配置的矛盾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